Opening Remark

Recently I had a conversation with a good friend, in which I expressed my opinion that all academic pursuits are basically fraud. He disagreed by saying 'autheticity is my middle name'. This prompted me to question myself what would be mine, and I find no more suitable word than Cynicism. Hence, from today on, my name is Peidong C. Young, C for Cynicism. 9/7/10







Saturday 25 April 2015

电影的真真假假——2015新加坡华语电影节观影十部简评

 

话说今次2015新加坡华语电影节我发狠看了十部电影加一部纪录片,其中良莠杂陈,也不完全算是浪费时间。以前看完电影喜欢开展对号入座式的理论分析,譬如几个月前写的关于Gone Girl的分析。现在觉得这样做挺无聊,毕竟电影本身就是视(听)觉与叙事的艺术,要超越的就是枯燥的学理;把电影还原或降低到学理,实在是多此一举。齐泽克喜欢用电影来解释艰深的哲学和精神分析理论,但他的目的其实是解释理论(兼讲黄段子哗众取宠),所以另当别论。评论电影,我想还是从电影本身出发最好。

这次看的电影都是来自华人/华语世界的,不少还是背景设在中国的,所以观影过程中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“真”与“假”的区别。好电影一定是“真”的;看到不好的电影,我心里会大骂“太‘假’了”!这“真”与“假”有至少两个维度:

真1:第一个意义上的“真”指电影能让人相信这是真实世界里发生的真实事件;这包括电影的剧情逻辑性、人物塑造、对白的自然程度、演员的表演功力,也包括选景、布景和道具等等;总之,这个意义上的“真”是比较字面意义上的;齐泽克所说的"reality";

假1:即真1的反面;

真2:第二个意义上的“真”是更深层次上的真,指的是电影能触及人性和社会最深处的、最内核的某种真实经历,英文所谓的the human condition。譬如说,科幻电影Interstellar从真1的角度上讲不真,但它所描述的那种宇宙级的孤独(loneliness on a cosmic scale)和那种由错过与后悔带来的不能铺平的伤痛,在我看来,是很真的(真2),可以让人流泪。这是往大了讲,往小了讲,真2也指基于我们对某个特定人群和社会的理解基础上,认为在特定情况下人会比较自然表现出的行为和情感。这个特定情况本身不一定要发生,甚至可以是荒诞的,但在荒诞之中,我们体验到“真”。齐泽克所说的“the real”。

假2:即真2的反面。

用上述两个维度作为经纬,我把这次看的十部故事片进行定位(见文首图)。以下是关于各电影的一些短评,信笔写来,没有章法,仅以自娱:

《白日焰火》:杰作!一个离奇的故事,关于死亡、罪恶、感情,和人生中让人颓废、一蹶不振的东西。镜头下的中国是那个让我不安、不忍看、想逃离的真实的中国;她破旧、肮脏、乱、让人下沉。习惯了生活在鲜亮的、“高大上”的环境里,渐渐没有勇气去正视自己卑微的根。看贾樟柯和李杨的电影给我类似的感觉,让人要得忧郁症。这便是有力的电影,当然并非所有有力的电影一定要这样。

《那夜凌晨,我们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》:荒诞,恶搞,双重不真。叙事节奏拿捏的很不好,不像是有经验的导演拍出来的东西。各种荒诞内容叠加制造笑点,但刹不住车,最后恐怕连导演自己都不知道他到底想表达什么。失败。

《温水蛤蟆》:似真亦假。故事似乎很真,但片中的中国农民不像中国农民。台湾导演看中国是不是还是看不大透啊。

《东北偏北》:好故事,讲的也不错。轻松。性,在这个时代,实在是已经失去了它一大部分的魔力、诱惑和乐趣。以刚经历文革的中国为背景,讲这个关于性的故事,其实还真是微言大义。也让我想起姜文的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。

《殡棺》:力作!为新人导演忻钰坤点赞!兼具我最喜欢的电影的特质——没有艺术片的作态,有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,也反映当下社会与人,最后还有恰到好处的剪接。因为低成本制作,所以请的都是业余演员,但有一种朴实的真。

《后会无期》:韩寒“大作”。让我想起《三重门》,骗骗小孩还可以吧。快算得上是无脑青春偶像剧了。电影画面和配乐还可以,但这些只是皮毛,不是电影的精华。

《少女哪吒》 :不真。导演玩技巧太过(色彩,拟音,音乐等等),导致该片给人感觉相当做作。90年代的中国倒是通过选景、布景和道具表现的比较到位,但片中的人没让我感觉是中国人,就连故事的情节也有些莫名其妙。到头来是似真尤假。

《冰毒》:力作。映象最深的一个画面是男主角跑冰毒赚了钱,买了一个价格不菲的大苹果给父亲,父亲接过苹果,拿在手中,却问孩子是不是在外面乱吃药。苹果红的那一面(寓意有毒的那一面)朝着镜头,位于整个画面的中心。影片以残酷的屠牛场景来结束,也是点睛之笔。电影的叙事节奏也把握的恰到好处。大赞!

《明日歌》:又是一部看过去似乎很有情调,很有feel,但到头来还是失败的作品。影片放完后导演现身,与观众互动。当一个导演对自己的作品连一个清楚的立意都说不出来的时候,观众也只好跟着他一头雾水了。在这个浮躁的时代,是不是很容易本末倒置?再多的技巧,如果不能被运用在一个“真”的故事上,如何触动人心呢?

《回光奏鸣曲》:力作!这次观影马拉松看的最后一部影片,也恰是我最喜欢的,或者说最进入心坎的,也算是完美收场吧!(这部影片的主题也是“收场”,英文片名就是"Exit".)“同是天涯沦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识。”  回光奏鸣曲,是哀乐的序曲,我们有一天都要成为它的主角;挣扎、抗拒,都是没有用的,我们都有黯然退出舞台的一天。但是,回光奏鸣曲的前面应该有慷慨激昂的高潮乐章吧?有的人有,有的人没有,人生就是如此不公平。没有的人,仿佛这辈子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发生,就要退场了;也许对大多数人来说,生命就是一曲回光奏鸣曲。但是,又想到岳飞的词“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。莫等闲,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。”  也许现在就听回光奏鸣曲,还为时尚早!影片从技术层面上讲,也非常好,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。片中探戈舞曲的运用也算是对了我的胃口;以前看王家卫,也是每每被探戈舞曲吸引住。技巧,唯有在与故事和主题达成默契时,方才是加分的。

最后回过头来看我做的图,发现居然是一条回归线。也许我所分的真假的两个维度是多余的;其实,只有一个维度。